分类 闲言碎语 下的文章

Why

传统的温感报警系统,存在传感器设计制造成本和部署成本较多的可改进点,尤其是在老旧使用场景中,复杂空间结构中改造和部署难度更大,布线设计、狭小空间、超大范围都可能是拦路虎。

可以设计一种低生产成本和部署难度的温感报警系统,作为现有系统的补充和潜在替代品,赢得实时性要求较低的市场。

How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部署成本,且适应多种场景,需要拆解生产和部署的节点,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精简和调整感应、信号传输、信号处理等环节。

总成本 = (节点1生产成本 + 部署成本) 数量 + (节点2生产成本 + 部署成本)数量 + …… + (节点N生产成本 + 部署成本)* 数量

终端的温感部分,是数量最多,部署成本最高的部分,主要通过精简的方式来处理,只通过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反应感应温度变化,不主动发送信号,样式上采用贴片式,可以随意贴在各种物体上。
由于终端不主动发送信号,要求上一级节点能采集信号,且能覆盖大范围和较大数量的温感终端,并传输到处理节点上。
信号处理节点,考虑到现有处理器的强悍性能,可以集中化,降低数量。

综上,可以得到一个三层结构:

640.png

大量的贴片式终端,实际目的是放大温感信号,方便采集,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面积的颜色变化,一种是通过放大红外信号,这样信号收集终端可以很容易收集和区分密集部署情况下,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尤其是通过大范围可见光视觉识别或者红外设备识别的场景。
考虑到复杂的空间结构,摄像设备不能覆盖所有低成本贴片式终端,还需要少量能主动发射信号的感应器,用于如罐底或其他遮盖情况下的信号收集,成本略高。
信号收集终端,可以依赖架设在高处或移动载具上,大幅度提高收集效率,数量少,对能源的需求也比较好解决。
信号处理终端,可以使用较高性能的机器,数量少,好维护。

What

从形态上看,整套系统由产品和服务构成:

温感器部分:

  • 可以自由剪裁的贴纸型温感,随意取用面积和形状,贴在需要监控温度的物体上,用于监控突发性的温度- 变化情况。
  • 带有发信功能主动型温感器,自备长效电池,用于部署和视频采集都困难的场景。
    带有发信功能,且接入电网的温感器,用于温度变化频次高的情况。

信号采集部分:

  • 高清摄像头
  • 红外摄像头
  • 接收主动型温感器信号的设备

信号处理部分:

  • 可见光和红外照片识别模型
  • 温度信号识别模型
  • 信号处理

服务部分:

  • 部署服务,超低成本的贴片纸基本不需要专业人士,只需要少量培训即可;带有主动发送信号的温感器需- 要专业人士部署。
  • 定期更新贴纸,类似耗材服务。
  • 识别模型迭代

使用场景

  • 温度较为稳定的室内场景,如酒类窖藏、粮食发酵、酱油酿造等
  • 老旧厂区、建筑的防火报警改造,作为专业设备的补充

00. 前言

在我们逛天猫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有的网店店主在直播,可以拿到直播优惠,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不是所有的网店都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做直播,可以利用带货主播的闲置时间来提高网店流量的转化率。

01. 商业逻辑冲突

这里存在不少商业逻辑上的冲突,需要通过机制设计来解决:

1、带货主播靠自身运营获得流量,转化为商品购买,都是直接跟供应链合作,才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为什么要跟网店合作呢?

2、商超雇佣促销员,在客流集中的地方拉客转化,这是从主干向分支引流的思路;网店雇佣主播的思路不是这样的,用户已经进入了页面,不存在引流,而是自有流量的强运营。

答案有两个关键词:增量、长尾

带货主播的能力虽然参差不齐,但这种分布不均远低于主播的销售量分布不均,一方面,头部主播非常突出,长尾主播喂不饱,需要开拓流量来源;另一方面,网店直接流量受到了直播带货的冲击,也需要保护自身流量,通过利用长尾主播来提高转化,不失为一种手段。

02. 内容影响用户的能力

直播带货,不去探究形式是否是促销员的线上化,而是关注“直播”是否可以定义为“消费”的一部分,即是消费体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看,将带货主播当作是渠道的一种,是不完整的理解,主播还是内容影响用户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过文本、声音、动作、形象、场景的综合内容来影响受众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脱口秀。增强内容影响力的方式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

回到网店雇佣主播,就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即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强甚至是部分替代主播,形成网店主更可控的内容影响力。

强化过的内容影响力,还可以成为通用型方案输出给其他内容消费场景中。

03. 成熟技术的集成

梳理 AI 技术在内容上的应用,可以形成下面的一个结构图:

640.png
简单说,就是用 AI 帮助提升文本质量,用声音技术增加适用场景,用人工资源补足技术方案不够成熟的部分,也提升最后交付内容的质量。

结构图中涉及到的技术能力,包括 AI 辅助写作、声音合成、虚拟形象等,在市场中都有相对成熟方案,差异化竞争力也会在人力资源部分的运营中产生。

产品经理日常需要面对评审、宣讲、复盘、竞品分析、汇报等等会议,参会人员角色众多,内容复杂,时间长短不一,不掌握一些技巧,就会走进“白天开会、晚上写字”的生活。这里在“会议纪要”这个文档撰写上,提供一个有效的模型。

选择 -> 分类 -> 排序 -> 分发

  1. 选择

根据会议主题,在开始时建立一个内容标准,类似过滤器,用于管理进入会议纪要的内容范围。有利于产品经理主持会议,控制话题,避免会议中的不必要讨论。

  1. 分类

将进入纪要范围的内容,根据子主题,进行分类,同时复检一下是否要排除部分内容。这部分通常可以预先做好几个“桶”,即是模版,快速处理内容。

  1. 排序

建立轻重缓急的标准,在分好类的内容中,进行排序。标准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会议中确定,尽量与以前的会议标准保持一致,并公示且与参会人员达成一致。

  1. 分发

将排序后的内容,分发到不同的参会人,确定后续事项和时间点,方便监督会议效果。

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实际上,这是“个性化推荐”的基本模型。

  • 选择,本身包含了过滤的意思,需要优先建立内容(被推荐物)的颗粒度和优劣标准。
  • 分类,隐含了推荐的算法,内容的组合理由及形式。
  • 排序,隐含了不同场景中,对终端用户的需求理解。
  • 分发,隐含了对渠道及对用户消费模式的理解。

00.前言

市值排名靠前的巨型公司,如亚马逊、微软、阿里、腾讯等,都把云战略作为重要的战场,可以把他们的云战略近似看作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服务,to B 的风险投资这几年也是方兴未艾,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一些风险投资机构甚至中止了 to C 领域的投资,只关注企业服务类创业项目。

01.什么是企业

企业,可以认为是用人、钱、物、信息,在一定规则下生产并交易“产品”的组织。这里包括了三个重要的企业运营要求:

1、四条供应链,流动顺畅
2、四种生产要素,保值增值
3、符合规则:法律法规、商业准则、公序良俗等

企业日常运营经常碰到的业务形态,也可以归类到这种供应链视角中:

1、人/钱/物/信息供应链:人员招聘及管理、企业金融服务、采购/租赁、物流、企业IM、办公场所运营等
2、生产要素保值增值:人员培训和服务、企业投融资、税收筹划、仓储、知识/文档管理等
3、 规则:法务合规、知识产权等

02.企业服务商的定位

企业服务商,即是支撑企业日常运营工作的基础设施供应商。有几层含义,一是基础设置意味着企业服务能力是通用型可重复的;二是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是支撑作用;三是外部服务较自建服务具备成本优势或其他优势。

企业服务有两个基本分支定位:

1、 技术方案集成商,市场上主流的云服务厂商集中这个分支,工具取向
2、 运营合伙人,未来的企业服务增值竞争会在这个分支,价值取向

2.1 分支:技术方案集成商

这个分支上的厂商服务,都呈现出同质化的三层结构:

方案层:强调垂直场景的应用,如金融机构方案、教育机构方案、新零售方案等
能力层:强调细颗粒度的能力复用,如视频直播能力、反垃圾信息能力、短信通道等
技术层:强调技术领先和丰富,如容器、数据库、弹性计算等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模型,分别对应:

方案层:企业咨询顾问
能力层:B端商业产品经理
技术层:技术向产品经理/资深技术架构师

这是一个工具取向的视角,基本思路是成本优势,即是优化或替代企业现有服务,达成提高效率,削减成本的目的,有如下两个方向:

1、 高成本向低成本转移

  • 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转移,如客服中心通常建设在工资较低的地区,非专家岗位外包等;
  • 向低原料成本地区转移,如数据中心通常在低能源成本的地区;
  • 降低闲置,按需调整;

2、 人力方案向技术方案转移

  • 机器替代,降低错误率和工资成本;
  • 机器增强,做到以前不能做到的东西,如大数据采集清洗、物联网、车联网等;

成本优势策略的代价是容易同质化价格战。

2.2 分支:运营合伙人

这个分支上的厂商服务,更像是帮助客户达成业务目标,共同创造价值的长期合作。通常表现为客户能力的一种延伸,即是客户能发现和接触到更多自己的商业机会。

1、 对内运营,如定制化的数据分析服务,需要深入业务场景,尤其在工业领域。目前数据分析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客户成功”角色,可以定位是一种“数据运营合伙人”角色,帮助客户理解和使用自身数据,创造商业机会,是商业转化能力的延伸。

2、 对外运营,企业服务商通常扮演的是信息中介或信用中介的角色,如采购平台、金融中介、政策法规咨询等,是商业扩展能力的延伸。

技术方案集成商的定位,可以看作是支撑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础设施平台化;运营合伙人的定位,则可以看作是企业主营业务中,可重复部分的工具化

2.3 特别提出:商业地产运营商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具备出行和最后一公里能力公司的角色,可能更贴近运营合伙人的定位,如美团、滴滴、阿里、京东,已经实质上具备了影响一个城市生活舒适度的能力,外卖、打车、自行车、物流形成的基础设施,延伸了可服务范围,几乎可以左右一个商业综合体或者商圈的活力。可以想象,当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购买基于商圈现金流的资产时,美团或滴滴的数据质量和影响力,将是多么惊人,这也极有可能是这些公司金融部门的一个机会。

科技公司与地产公司结合,形成的物流地产、数据中心、特色小镇、特色商圈、科技园区方案,是未来企业服务方案的爆发点,会出现两类值得关注和投资的企业:

1、 商业地产整体运营方案的技术提供商。由于商业地产如写字楼、物流地产、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本身非常成熟,着眼点放在增强商业地产从设计到运营全过程的科技属性上,尤其是是 BIM 应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和 IoT 改造这两个方向。

2、 商业地产中关键要素的运营商。如院线运营技术服务商、商铺选址及运营、文化综合体运营等。

03.企业服务的判断标准

不管是技术方案集成商分支,还是运营合伙人分支,企业服务是否有竞争力的判断标准是可以统一的,从供给侧看:

1、 服务的丰富度,首先是合理的服务颗粒度,服务满足的是人的特定场景下特定需求,而不是满足特定人群,然后是看服务的丰富性,决定了企业服务覆盖的客户群体,也就是盘子多大,能吃下多少。
2、 服务的更新能力,包括原有服务的稳定性,即是服务的“原料”供应稳定,“生产”工艺稳定;新服务的开发能力,即是是否可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场景,决定了企业服务商的增长潜力。
3、 服务的成本优势,包括“原料”成本、“生产”成本、渠道成本、资金成本等,决定了在价格战中的竞争力。
4、 服务的稀缺性,是指市场的竞争门槛高,包括政策限制、“原料”供给限制、先发优势、经验优势等,决定了企业服务的价格。运营合伙人分支的企业服务,对长期性带来的信任稀缺优势要求较高。

04.企业服务的打法

打法核心:产品定价、利益分配

通常有三个阶段:

1、 增加产品的数量,供给撬动需求,遴选优势产品
2、 增强优势产品的成本优势,发动价格战
3、 增加优势产品上下游的产品供给,锁定客户

企业服务类产品,客户价值敏感程度要高于价格敏感程度,技术方案的实际体验差异不明显且切换成本高,除保证服务稳定外,优先需要设计的是利益分配机制。实际操作中,企业客户的开拓,对渠道的依赖比较明显,包括广告商和销售人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价格,将更多的利益分配到广告商和销售人员提成,也为转介绍等裂变工具留出空间。

4.1 大企业孵化:差异化综合方案

方案:以灵活用工平台为核心的创业园区解决方案

不少大公司的云服务,都是从内部应用孵化出来的,带有非常典型的业务线特征,如将财务系统、法务系统、云计算、风控系统、规则引擎等等服务。优势自然是开发成本低,服务完成度高,通用型强,劣势是单个业务线孵化,所呈现的服务会面临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后来者的产品优势不明显,竞争点反而在渠道和转化率上,依赖销售能力。

因此,差异化综合方案是破局的一种思路。

从人、物、钱、信息四条供应链看,物和钱供应链的同质化竞争最强,因为物和钱的供应商可替代性最强;信息供应链上,已经有企业微信、叮叮、飞书这类庞然大物,覆盖了信息交流、知识管理、日程安排等各类需求;人的供应链上,因为业务要求不同,没有企业可以同时掌握所有业务模式下的“人”能力模型,所以供给同质化程度较低,不断孕育出各类基于招聘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独角兽企业,是适合大公司深耕的重要领域。

结合疫情冲击下,远程办公普及的基本趋势,以灵活用工为核心的新型人力供应链服务会再次回到投资热点领域,这类企业服务不再是兼职招聘信息中介那么单一,而是涵盖了信用中介、税务筹划、法务合规、金融服务的围绕“人”这个基本单元的各种服务,把“人”从生物个体变成能嵌入各类业务的生产要素,从“人”的供给为企业赋能。

单从灵活用工平台还不能覆盖企业服务中其他的技术元素,只形成“差异化”,没形成“综合方案”,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场景来承载 IoT 等要素,商业地产是非常好的落地场景,但是传统地产商在这个过程中的力量非常强,科技公司的话语权略弱,因此可以选择各地的创业园区进行合作,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如下图:

640.png

  • 为企业服务:提供了税收优惠地区、人力资源低成本化落地区域、各类服务的落地场景
  • 为大企业:提供了创业团队的试验场和投资机会
  • 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就业和税收
  • 为创业团队:提供了场地、融资、政策支持
  • 为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4.2 创业团队:工具化的运营“合伙人”

方案:垂直行业工具化的运营“合伙人”

做工具,是拿到天使投资的基础,也是创业团队的诅咒,尤其是产研优势的团队,会遇到“不会卖”的难关,这时候也会出现两条不同的路径:

1、 做大平台的能力供应商

商业世界纷繁复杂,业务形态千奇百怪,大平台不能穷尽,给小团队留下了空间,可以快速获得客户。代价是利润丰厚的通用型工具容易被大平台复制,退出机制极有可能是被大企业收购。

2、 做垂直行业的综合工具

留给创业团队的依然是垂直行业,知识壁垒在短时间里是不能克服的,用非通用型工具覆盖垂直行业的运营工作,走向长期合作的运营“合伙人”。代价是需要选择合适(通常是毛利率较高)的垂直行业深耕,时间成本高。

后者的弹性强,长期收益更高。

05.售后运营的重要性

业务架构 = 组织架构 = 系统/信息架构

将服务卖给企业客户只是第一步,to C 的产品,客户通常是即时消费掉了,to B 的产品,服务周期很长,售后运营的重要性凸显。

提高内部运营效率的产品,难点是在执行层面,尤其是替代原有操作流程的产品,需要强有力的运营角色来进行工作:

1、 建立与客户接口人的良好沟通,接口人要选择一线实际使用产品的员工,熟悉企业内部结构
2、 建立试点组,在试点组拿到优势结果再推广,这是售后运营工作的常态,尤其新服务上线之后的推广方案设计
3、 使用 HR 或 PMO 体系的力量,设计激励奖惩机制,设计激励奖惩机制,降低作为外部服务商,推广到一线的难度
4、 老板和一线员工都是甲方,管理一线员工的预期

通感手法,就是以感觉写感觉,以熟悉的感受写陌生的感受,丰富体验的层次,沟通不同感情,达到交相呼应的艺术效果,如“笑得很甜”或“哭得很苦”。

在互联网产品上的应用,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感、交互、反馈等方式,将产品特性或功能,与用户熟悉的某一个或几个感受联系起来,进而与用户某些强烈的情感体验关联,形成产品独特的气质。

01. 视觉与交互上的应用

比如 Windows10 的 Acrylic(亚克力)设计概念,就是通过呈现亚克力塑料的质感,达成表现窗口层次和交互的感觉。附图来自微软官方。
640.png
640 (1).png

Google 在安卓系统中提出的 Material Design 有一个 Quantum Paper(大概翻译为量子纸),通过模拟出纸一般材质的感觉,来呈现各类交互。
640.gif
对上面两种设计概念有兴趣的可以查看它们的官方网站。

02. 通感应用的核心

通感在产品上的应用,核心是关联,引导产品的“动态变化”给用户带来的感受。不止可以用于交互设计,还可以呈现产品与情感的关联。

从视觉和交互设计中,我们可以抽象出来一个基本流程:

解构要素、关联感觉、抽象意象、重组展现

然后用这个流程设计一个一款不存在的音乐播放应用,并为这个应用找个一个意义主题。

“花开花落即是歌”——乐之花

1、 解构要素,将音乐解构为响度、音调、音色、节奏、旋律、节拍、速度、音区、和声、调式、调性等
2、 关联感觉,建立音乐要素与喜、怒、哀、乐、紧张等情感感觉的关联表
3、 抽象意象,音乐要呈现的意象,非常复杂,我们选择“花”这个生命体作为对应的载体,当然也可以是“树”、“山”、“海、“云”,看看“花”有什么关键词,如生命、鲜艳、成长、脆弱、凋零等,这些关键词就是“花”这个概念关联上的我们的情感或感觉。
4、 重组展现,音乐播放是动态的,它的要素变化,对应着音乐需要表达的情感的变化,我们通过对应的“花”这个意象的变化,构成一个“音乐”播放到“花”开放的动态过程,从听觉和视觉上呼应情感的变化。

总结一下,通感在产品中的应用,是指产品的“流动”,对应了用户情感的“流动”,映射到另一个熟悉事物的“流动”,“流动”反复强化了用户情感,形成产品气质。

产品流动给用户带来情感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