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类的产品,是一种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的即时音频流服务,从两个方面来看内容管理。

01.内容质量评估标准

room 是内容承载的基本单位,主持人是 room 的管理者,因此,关注 room 和主持人的相应指标成为关键。

1、room 的数量和质量

  • 活跃 room 的数量,满足下面的条件

    • 只考虑人数 > 2 的 room,这是考虑到内容的公开性,不是说 2 个人的 room 没有价值
    • room 的存留时间 > 15 分钟,这个数值可以调整
  • room 的内容质量

    • room 的用户停留时间中位数 > 5 分钟,表示话题的有趣程度,是否吸引新加入的人

2、主持人的数量和质量

  • 担任过主持人的用户数

    • 主持时间 > 30 分钟
  • 主持人的质量

    • 相关管理动作数量,积极的主持人干预话题

02.内容监管

即时性内容的监管,在产品机制上,对主持人的依赖很高,除此之外,还需要 AI 的支持

  • 语音识别,关键词触发之后,人工介入 review 文本,确认高风险之后转入 room 验证,并干预
  • 考虑到服务端语音识别成本高,可以在 app 内置关键词和语音模型,触发之后再由服务端处理
  • 奖励主持人,形成盈利预期,刺激保护自己的 room

01.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

语言是线性的符号组合,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符合语法,因为语言是为了沟通,达成共识,符号、语法、语音、语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稳定性。符号和语言是“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

02.知识可以被语言描述

知识,是一段有特定意义的内容,可以被语言表述为符号的集合,考虑到语言的线性以及存在同义符号和近义符号,同一知识可以被多个符号组合表述,而不影响被人群理解,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构:

1、符号之间的组合关系,在语言环境中,一条符号线,各符号在前后出现的可能性,可以被语法和规则描述
2、符号之间的聚合关系,在语言环境中,同义近义符号在符号位置出现的概率
3、知识被表达为一个符号的平面结构
640.png

图片来自:https://ai.googleblog.com/2020/11/the-language-interpretability-tool-lit.html

03.符号的宇宙,知识的结构

符号的组合-聚合关系,构成了符号的星云,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当一个被语言表述的知识进入这个宇宙时,都可以被定位,成为一个有起点符号、方向、终点符号的空间路径。

取出空间路径,增加上每个节点上符号的近似意义符号,就得到了一个空间结构。就像蛋白质一样,由碱基对构成的线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04.可以解释的模型

符号系统,是结构化,规则化的,容易解释的;机器学习的模型,是网络化,黑盒化的,不易解释的。一个模型就是一个知识,放入符号的宇宙,是否就可以找到近似的结构,向符号系统转化,变得容易解释呢?

谷歌在 2019 年 11 月推出了 Google Model Cards,为算法运作过程提供一份解释文档,让人们了解算法模型的运作原理及性能局限,以人类能够看懂的方式来呈现算法的运作原理,它实现了两个维度的“可视化”:显示算法的基本性能机制;显示算法的关键限制要素,大致上相当于药品的说明书,包括的成分、使用说明、禁忌等。

希望能出现像 AlphaFold 一样的人工智能项目,在知识推理上有更高成就,得到可解释的新知识。

有关空间认知和符号空间化,推荐一篇文章「李涓子、董天石、唐杰——基于空间认知的知识表示和推理

更新了订阅号助手APP,才注意到有个私信没有回,超过48小时不能私聊,所以就发篇文字公开回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徐鹏有关《面向年轻的“独居人口”,空间即服务》这篇文章的提问。
640.png

1、有关公共空间是路由器,服务在不同空间圈层中转移的问题

服务在空间圈层中转移,是由不同社会环境和具体场景带来的趋势。独居人口增加,带来了“核心空间缩小,公共空间变大”的趋势,服务转移是指在这个趋势下,核心空间容纳不了原有的一些功能,会转移到公共空间中,同样的,公共空间变大,一些属于社区和城市空间的功能也可能转移到公共空间中,是分布上的变化,也是新功能新服务诞生的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分布是不一样的。

公共空间变成了服务的试验场,承担了服务试验、过滤、分发的功能,这种路由的角色,是商业效率驱动的。

2、有关市民本身是否能成为服务提供者的问题

市民可以成为服务的提供者,且必然如此,有几点判断可以拿出来讨论。

市民提供服务,我们可以看作“市集”模式,非标准化,且对空间和设施的依赖性低于工业化服务。

公共空间中,更多关注人与人形成关系的服务;社区空间中,更多关注依托于空间能力和设施,并产品化的服务。

整体上看,是否形成增量的消费,利用闲置时间和技能,是衡量空间有效性的一个方法。

3、有关延伸阅读的问题

很抱歉没有什么延伸阅读的资料可以推荐,文章只是我的一点思维火花,在写作的时候,我有一个假设,“如果我要与这个专业的人聊天,应该怎么聊才能聊下去。”

最后,感谢徐鹏关注。

缘创派王翌:聊了数万创业者,看了很多企业数据,发现一家优质的上市企业,常常以 18 个月为一个周期发展,走过自己的四季,在 7年半 的时候上市。

英雄之旅的模式

在电影工业中,约瑟夫坎贝尔总结的英雄之旅是大量优质剧本的底层模式,如图:
640.jpeg

很多热门的网络小说,也使用了这个模式,详细的描述可以找到《千面英雄》这本书来看看。

上市企业的英雄之旅

一家优质的上市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也有一个类似的模式,如图:
640.png

四季对应着一个组织的成长,共有 12 个阶段,每个阶段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每 18 个月经历两个阶段,直到走完四季,新的一年开始。
640 (1).png

00.独居是一种真实的趋势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6日文章,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杨李唯君预计,中国的独居人数到2050年将增至1.33亿,即每四户中就有一个一人户。占比最大的独居人群是未婚城市青年,老年人则是数量增长最快的独居群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数据,2000年,一人户的比率仅为8.30%,而到了2010年,上升到14.53%,2018年为16.70%。如果考察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人户比率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数据

640.png

选择“独居”这样的生活状态原因有很多,“独居人口”增加是在未来能改变社会结构的一种趋势,也会改变个体与群体或社会的关系。这种改变,会深刻反映在衣食住行的消费趋势上,如“一人食”需求量的增加,也会反映在作为服务载体和集成的“空间”需求上。

01.空间即是服务

人作为个体,在消费社会中,能描述为各类需求的集合,要各式各样的服务来满足这一团迷雾一般的需求。服务与个体的链接,要有一个载体,也就是集成在“空间”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空间即是服务。

空间即服务不是一个新概念,以地产为主业的龙湖集团这几年都在讲,另外一些共享空间的服务商,也用不同方式提过。通过构建合适的居住或工作空间,把城市中的年轻人,都孤岛化的生活中释放出来,服务他们日常丰富的社交和消费需求。

1.1 圈层化是人群粒度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

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缩影,通过观察城市中不同粒度的人群结构,可以获得一个以个体为中心,逐步扩大的四层结构,如图:
640 (1).png

与之相对应的,是空间的四层结构,如我们的居住空间,同时,这四层结构,也是社会关系从紧密到疏离的体现,如图:

640 (2).png

1.2 服务分布在空间圈层之中

在核心空间中定义一个核心的需求,如居住,就可以看到需求是如何分布在空间圈层之中的,距离核心越近的,需求越高频,距离核心越远的,需求越低频,因此,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也就分布在不同空间中。

640 (3).png

服务年轻化独居人口的空间

年轻的独居人口有自己的特征,核心空间需求小,功能较为单一;公共空间需求大,要求功能丰富,每次使用公共空间时间不会特别长,需要分摊空间成本给其他个人,是共享空间的商业基础,如常见于服务公寓配置的健身房、咖啡厅、阅读空间等;社区空间中文化娱乐设置要求高,需要与城市空间高度融合,因此主要是要求位置居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城市工作空间也有类似的特征,开放空间,个人工位不大,会议室数量要求多,城市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写字楼。

所以,这是“核心空间缩小,公共空间变大”的趋势。

服务分布受核心空间定义影响

核心空间里放入什么内容,会影响到外围圈层的服务分布,要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体在核心空间中消耗的时间及消费核心空间服务的频次这两个维度来看。如图:

640 (4).png

  • 在核心空间中消耗时间越长,如居住,人的需求多样性要求就会更强烈的表现出来,尤其是在生活工作边界不明显的现代社会里,即是对公共空间、社区空间提供的服务多样性要求越高。
  • 在核心空间中消耗时间越短,需求多样性来不及表现出来,就会强化与核心需求高度关联的服务的需求,如商务出行居住,通常单次时间不太长,那么公共空间和社区空间中,可以提供关联度高的会客及商务宴请服务。
  • 服务的消费频次越高,距离核心空间的半径越低越好。
  • 服务的消费频次越低,距离核心空间的半径可以远,通常,这个半径可以通过外卖和便利出行服务来缩短。

02.空间的质量评估

个体沉浸在空间之中,并在空间不同圈层之间流动,评估空间的质量,包含两个主要的角度:

空间圈层内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即是个体需求的满足
空间圈层之间的接口,即是个体或服务在圈层间流动的成本

2.1 核心空间服务高度集成

独居人口核心空间是相对功能单一的,在使用舒适性和私密性上要求很高,睡眠、洗漱、小憩、简单工作等功能要求集成在较小的空间之中。

难点是集成设计的难度高,更新不便。

2.2 公共空间服务多样性

核心空间缩小,要求公共空间变大,以承载从核心空间中转移出来的社交会客等多样的需求,即是“小卧室,大客厅”。

  • 公共空间的结构应该弹性的,方便有不同空间大小需求的服务进入
  • 公共空间服务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验
  • 入驻公共空间的服务应是有稳定更新的,需要“空间运营商”来操作,有完整的设施和流程
  • 公共空间与社区和城市空间有明确的边界,减少服务被外部个体消费

这里实际上还隐含了对服务的要求:

  • 单个服务是产品化的,容易以类似插件的形式放入核心空间或公共空间
  • 使用频次低的服务是可以被替代的,公共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入驻数量不能太多

公共空间是服务的路由和防火墙,单位效率可以视为空间质量的核心指标。难点是运营成本高。

2.3 社区和城市空间基础设施

社区和城市空间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低频次,高初始投入的服务。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有天然优势,即是城市基础设施越发达,越能支撑起“独居人口”的外围需求,缺点是这类服务的供给对个体而言不稳定,因为太多个体在争夺。

城市是复杂系统,能给予服务的,还有非常重要的地区特色和文化意义。

03.空间的原生约束

空间是一种私有品,具有排他性,不能无限制供应,一个人使用这个空间,其他人就不能使用。聚焦到作为路由器的公共空间上,需要以“是否能转移“来区别对待不同的服务,从而让个体通过公共空间接触和消费更丰富的服务。

640 (5).png

年轻化独居人口的特点决定了需求是多样的,核心空间从大小和私密性上看,都不易渗透,需要更多转移到外围空间中,对居住空间的位置要求更高。

04.新趋势下的创新机会

独居人口是有两个不同增长区域的,一个是城市年轻人,一个是白发群体,这里主要谈城市化趋势下,面向年轻独居人口的创新,内在的逻辑相似,在方向、实现形式、选择标准有差异之处。

4.1 创新的方向

从空间圈层看,服务消费呈现出一个趋势:高频服务向核心空间方向流动,非高频服务向城市空间方向流动。

为了让这个趋势发生,创新的基础设施有两个,一个是让人走出去的“出行”;一个是让服务走进来的“外卖”。这两个基础设施分别对应这“滴滴”和“美团”两个巨头,这也是他们分别推出“外卖”和“打车”服务的逻辑之一,加上“物流”这个社会技术设施,为服务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

1、服务流动到新的圈层

梳理传统人口结构下,不同圈层中的服务都有哪些,通过调整服务的所在圈层,得到创新的可能性。社区买菜,就是原有在社区空间里的菜市场,分拆为“选择”和“获得”两个部分,通过在线和最后一公里物流,实现向内流动到公共空间的创新。半成本菜品,是厨房空间的部分功能外迁到城市空间的表现。

这个方向上对应着“新服务提供商”这个角色。

640 (6).png
640 (7).png

2、生产新的服务

除了服务的流动,还有一个方向是生产新的服务或服务样式,尤其是细粒度的服务设备,更方便入驻公共空间或核心空间。

这个方向上对应着“新设备生产商”这个角色。

3、阶段性空间需求外部化

本质上是特定空间共享化的需求,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常见的是共享办公,共享会议室,而现在的城市商场综合体,常常扮演了共享客厅和共享小区广场的角色。

这个方向上对应着“公共空间运营商”这个角色。

4.2 创新的选择标准

当通过不同方向得到一大堆创新时,就需要有一些选择标准来衡量是否值得投入了。

1、是否通过公共空间的服务来实现“家庭”的部分功能

传统多人家庭的部分情感功能以及监护功能,需要通过公共空间或是与公共空间的链接来实现,如个人健康类型的设备生产、心理陪护、基于公共空间的社交服务等,与“小卧室,大客厅”的趋势一致。

公共空间扩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是将公共空间视为消费的“预览环境”,就落入的广告化的陷阱,容易引起方案。

2、服务的消费成本是否变低了

消费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消费的成本。

3、是否与原有服务或基础设施实现协同

总之,成为独居人口的“城市样本生活”,是空间创新的目标。

05.扩展

  • 面向银发族的养老空间也是未来的重要投资领域
  • 产业空间是生产、仓储、物流的组合空间
  • 新空间的建设需要新融资能力的支持,也是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