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务公开是廉政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体、法制政体的必然选择。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实施政务公开,才能完整覆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使尽可能多的人进入参政、议政、监督政府运行的行列中来,才能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构建起和谐社会。

[关键词]  政务公开 方式 信息化 传统形式

[正文]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其内容涉及: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包括行政处理、处罚、强制执行、裁决等各种决定;行政决定形成及执行过程;档案资料,包括行政机关掌握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和私人秘密的一切情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务公开成为实现公民知情权和参政权的途径之一,人们开始给予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更多的关注,由于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政务公开需要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才能超越受众人群的差异,实现其职能。

一、选择政务公开方式的原则

选择政务公开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这与政务公开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
1、合法原则。无论是公开的内容还是公开的方式都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选择时也要遵循相关法律,我国在立法这方面相对滞后,欧洲的瑞典在1776年制定了《新闻自由法》,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美国较为完善的政务公开法律体系则由三个法律构成: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和1974年制定的《隐私权法》。在亚洲,韩国和日本也分别在1998年,2001年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我国已有的《保密法》、《档案法》更多是强调信息的保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政务公开体制,也没有明确政务公开方式设计原则,这使得政务公开缺乏可操作性,方式设计也无法可依,同时,已有的公开方式实施细则不明确,造成公开程序缺失,使依照这些已有方式公开的政务信息难以让公众满意。
2、事实原则。公开的任何政务信息必须以事实为准,不能有任何猜测。政务信息不同于其他信息,政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行政主体的权威性;不以事实为基础的政务公开是对公众的欺瞒,有违民主政治和法制政治的精神,是对公众获知权利的侵犯,对参政权的藐视。
3、效率原则。要避免公开的信息出现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滞后,使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根据信息的时效要求,要选择不同的公开方式,一般来说,时效性强的信息使用承载信息量小的方式,以保证传播的迅速,而承载信息量大的方式一般用于时效性要求不高的信息,比如总括性质的信息。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不同的信息,因此方式也有所不同,要避免出现因为方式选择不当出现公开信息与公众所需信息的错位,才有利于公众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4、便利原则。政务公开信息的载体应是社会普遍接纳,同时也保持多样性,降低获取门槛;获取渠道便利通畅,不需要花费不应有的物质成本和时间;公开形式喜闻乐见,贴近普通百姓生活;表达通俗准确,不能晦涩难懂,方便各受教育阶段公众理解接受;公开方式的过程应尽量简单,实施方便;信息从行政主体到达公众的中间环节少,有利于公众与行政主体互动。
5、成本原则。选择政务公开方式时要充分考虑信息载体成本,作为义务人的行政主体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为作为权利人的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较高的获取成本会损伤公众的积极性,不利于政务公开的长期开展,也会消耗社会财富,减少其他公共产品的供应,最终降低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

二、传统政务公开方式

传统的政务公开方式为各行政主体常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
l、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公开政务。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公众获取信息便利,由于所需要的设备相当普及,发布成本和获取成本都低。政务新闻是通过这个方式传播的主要内容,各档新闻栏目都能让人们获得很多公开的政务信息,尤其是收视率较高的中央电视台新闻。
在政务公开的条件下,影响如此广泛的公开方式需要提高政务新闻的发布能力,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公开政务信息应该寻找合适的报道点,重心放在阐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与公众的关系,找到政务行为同公共利益的切合处,增强报道的服务性和准确性,同时注意尺度,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将个别问题炒作为整体问题,局部问题扩大全局问题都是损害传媒可信度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件则应重点报道传播,引导公众关注。还应注意的是,以新闻形式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准确,这与通过大众传媒公开政务这一方式的权威性相关,猜测性的报道会误导舆论,应该消除。
2、通过报刊书籍等平面出版物公开。如通过报纸、期刊、年鉴等出版物,定期公开政务信息。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开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比较正规,容易保存,获取的渠道也很多,但同时也存在公开实际范围较广播电视小,时效性较广播电视差,年鉴类出版物实际阅读人数少等缺点。因此,应尽量扩大这些平面出版物的传播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地方政府或少数机关内,也要提高出版物的可读性易读性,建设完善的发行传播体系,培养善沟通,会报道的高素质记者队伍。
3、通过文件、通报、简报等方式公开。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内容集中专一,针对性强,公开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自由变化,多见于机关内部,存在公开范围不大,时效性不够强的问题。这种方式是将通过后的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刊发,由政府提供资金交付印刷,免费供给公众阅读。政府公报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专门登载政策政令的政府出版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立法的形式,赋予了政府公报传达政令的职能,明确了其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为标准文本的法律效力,奠定了政府公报作为政府发布规章主渠道的法律地位。政府公报自身的优势确保了其能在政务公开中成为主渠道之一。设立政务公开栏、公共信息亭和公共阅览室也是效果很好的方式。
4、通过会议等方式来公开。如通过任命政府发言人,定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政务信息,并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公民旁听政府有关会议、媒体直播等方式,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如重要项目规划、重点工程开设、重大节庆活动方案以及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定之前,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给予公民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机会,广泛听取公民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逐步将听证制度推广应用到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等领域。运用好这个方式的需要注意的是公开应在决策之前就进行,只公开结果实际是排斥了公众参与;社会中各种咨询机构也需要完善,发起咨询的行政主体需要掌握和合理运用相关的咨询方法;听证会的参与人需要科学的选择,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特别是代表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人的选择,是决定听证会能否有效进行,政务公开是否真实的重要因素。
    5、其他方式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实际是行政主体与公众之间的政务信息流,只要是能实现信息流顺利流动的方式都可以视为好的政务公开方式。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了政务公开良好的技术平台,上访、信访、设立领导信箱、领导热线电话、领导接待日等都是政务公开方式。各地方政府设立的统一行政大厅、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开办事大厅,并在办公地点设立公告板、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放置办事指南,也是对政务公开方式的创新。

三、政务信息化与政务公开方式
1993年,国务院启动了以金桥、金关、金卡、金税工程为代表的12个国家级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1999年,国务院办公室与国务院40多个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近年来,随着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平台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网上办公及政务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逐步实施网上为民办事和交互式服务,并且初步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至此,我国真正开始进入政务信息化阶段。
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电子政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政府网(www.gov.cn)已经建立,中央各部委的专属网站也相对完备,但是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尤其是市县以下基层政府网站建设仍然薄弱,不少网站都出现网站信息陈旧、更新缓慢、无用信息多等等不如人意的情况,被戏称为“古董网”;许多政府职员对电子政务知之甚少,甚至是办公自动化和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甚熟悉,这些都成为我国政务公开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并出台相应规范。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可以将政务公开的网络途径分为两种:面向系统内部人员的内部办公信息网和面向外部公众的公众信息网。
内部办公网由于只面向本系统人员,保密程度较高,是内部监督的手段之一,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办公网,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立体网络,使信息流在政府系统中迅速流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政务信息的公开。
政务公开信息化的关键是公众信息网的建设。由于互联网中信息交流的方式种类繁多,通过互联网公开政务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看,政务公开的方式也从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向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演变,由此,也衍生出政府门户网站及电子邮件列表等方式,随着网络新概念的提出,方式也在不断革新。
公众信息网的架设有自己的特点。政府不是网络技术部门,没有必要配备大量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通过政府采购,可以在降低购买品牌网络服务器价格的同时,获取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服务器的选择也是以稳定为前提,不需要追求高配置,还要充分考虑危机处理,一般是将网络服务器托管在专业的机房内,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多台异地放置,相互备份,在出现不可预知的事件,如地震、海啸、火灾时能保证政务数据的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方面,从数据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央机关及其他枢纽的网络服务器应该采用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如linux,其他基层机构可以采用windonws操作系统,以降低维护成本。公众信息网与互联网的接口要有相当的数据吞吐量,保证数据流动顺畅。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信息是目前最流行的信息化政务公开方式。门户网站一般是基于一个CMS(内容管理系统)制作,放置于网络服务器上,公众可以访问该系统上的内容,获知政务信息。包括信息发布、业务介绍、反馈等等模块,有的网站还建有商务平台。内容管理系统一般使用网络编程语言编写,常见的有CGI、ASP、PHP、ASP.NET、JSP等,依托于IIS或者APACHE服务器软件等运行,将公布的信息运算成以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描述的数据,通过HTTP等协议在网络中传播,最后在浏览器中以我们常见的网页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一个设计成熟的CMS,通常是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通用性强,适合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使用。
政府门户网站可以集成各种网络服务,其他方式的信息化政务公开方式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建立与公众的联系,如邮件列表服务、电子公告牌服务等,传统的公开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如政务新闻可以制作多媒体视频文件在网站播放,报刊和公告等可以制作成电子版在网站发布,也可以通过邮件订阅的方式发送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公众。
全民参与的理念正在网络形成,博客热就是一个体现,政务公开方式也赶上了这个浪潮,许多领导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与网民在网络上交流,形成政务公开的新方式,这与热线电话等传统方式殊途同归。
信息化政务公开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特性使这种方式具有时效性强、成本低、信息量大、容易阅读和保存、可以使用多媒体丰富公开内容等等好处,是未来政务公开方式发展的方向。缺点是需要专门的设备及网络接入,互联网在我国远不如电视广播普及,电脑也不像电视能进入绝大部分家庭,受众群体较小。

四、展望
虽然网络为政务公开方式的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但从本质上看,信息化的政务公开方式与传统的公开方式是相同的,都是信息流以一种状态传播,区别只是行政主体将需要公开的政务信息以何种数据形式传播给公众。因此,传统的政务公开方式不会因为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方式出现而消亡,会长期共存,新的方式的出现拓宽了政务公开的途径,使政务信息更便捷的传播到公众中,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政权。传统的公开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臻成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新的公开方式还不成熟,面临各种问题,创新的方式不是只能依靠信息化,传统的方式只要把握住设计原则也可以实现创新。
方式会影响到政务公开的效果,决定效果的关键却在权利人和义务人的态度,政务公开应是建立在良性互动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政务公开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强制力的推广,政务公开方式也需要法律的规范,出台一部《信息公开法》是十分必要的,政务公开发展的目标是义务人自愿公开,权利人积极关注,这样才能形成长期的动力;政务公开方式的设计也才会与时俱进,把信息传播的最新技术结合进来,不断发展新形式,不断降低信息公开成本,培养公众知情参政的意识,使越来越多可公开的政务信息为公众所知,成为公众日常信息获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聂辰席《公开与保密的平衡:美国政务公开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8-71
2、张觉文《公民参与的发展与政务公开的制度局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一期 97-102
3、《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政务公开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6月号 15-16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来源网络
5、倪霓,姜迪,马凯利《试论省级政府政务公开的政策创新》《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9-121
6、赵东喜《试论新形势下的政务公开机制》《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103-104
7、夏镇平 高抒宇《英国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 91-95
8、肖培《在政务公开环境下实现对新闻传播的精确制导》《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3-6
9、张庆广《与时俱进 开拓公报工作在政务公开中的新领域》《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 36-39
10、戴昌桥《政务公开与政务信息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号 10-12
11、邓敏《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利用形式探析》《档案园地》2006年第4期 8-12
1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务公开课题组《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研究报告》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1期 86-92

标签:管理, 行政, 信息化, 政务公开

2 条评论

  1. 你要做公务员吗? :em05:

  2. :em06: :em06: 刚发出来你就留言了,行政是我的专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