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 AI 基础设施正在从「模型驱动时代」走向真正的「Token 经济时代」,未来会最终形成一个以 Token 生产与消费效率为核心的竞赛。

一、模型研发:从单模态“巨兽”走向多模态“基础设施”

2025 最大的变化,是基础模型不再只是“产品”,而开始成为整个产业的基础设施:

  • GPT-5、Claude 4 等新品均原生多模态(图像/视频/音频/动作),具备长上下文 + Agent 原生能力
  • 多模态 tokenization 统一趋势明显,视觉-token 成本快速下降
  • 开源生态(尤其是 Qwen/DeepSeek 系)形成规模化替代

趋势:模型正在像“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抽象化,成为下一代软件栈的最底层公共能力,AI 吞噬一切正在发生


二、推理与优化:推理工厂从“强算力”转向“强调度”

2025 年推理侧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其核心趋势包括:

  • vLLM / SGLang 成为事实标准,具备跨模型、跨集群的统一调度能力
  • 昇腾、寒武纪等国产推理芯片全面加入生态,导致推理框架普遍支持异构
  • 推理不再是“单模型推一条 outputs”,而是“多 Agent、多步骤、多模型混合推理流水线”
  • SiliconFlow、Fireworks.ai 等托管推理平台提供量产化 Token 制造能力(吞吐、成本、延迟可量化管理)。
  • 模型差距缩小后,推理效率而不是模型能力,决定最终单位 Token 成本。

推理平台开始追求:

  • 成本 → 下降一个数量级(PagedAttention、tensor plan、KV cache 复用)
  • 延迟 → 进入毫秒级竞争
  • 并发 → 大规模多路多任务

关键词: “确定性推理 + 工业级加速”


三、API 分发:从“便宜”到“智能路由”

API 分发不再只是“代理 OpenAI API”,而是走向:

  • 按任务、输入结构、延迟、上下文长度 动态路由模型
  • 对接本地模型、私有化模型、云端模型的 统一 API 层
  • 提供缓存、审计、成本优化、多区域调度等企业级能力

这意味着 API 层正在变成 AI 流量交换中心

2025 趋势:

  • 模型不重要,选模型的路由器更重要
  • AI路由产品开始成为企业 AI 架构的标配

API 层正在渗透到类似“全局调度系统”的市场角色。


四、应用与 Agent:从 App 竞争到 Workflow 竞争

AI 应用层从“做一个 ChatGPT 竞品”已经完全过时,2025 的格局是:

  • Devin、Windsurf 等系统进入 深度自动化(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多步骤决策)
  • LangChain、LangGraph、OpenAI Agents SDK 形成 工作流与 Agent 编排
  • 应用层不再是 UI 交互,而是围绕任务的 自动驾驶系统

核心竞争指标:

  • 任务完成率(Task Success Rate)
  • Token 成本效率(Cost / Task)
  • 执行链条的可解释性(Traceability)

应用层的重心从 “做什么功能” → “如何 orchestrate 足够强的 Agent 系统”。


五、终端消费与反馈:Token 消费成为新的“行为数据层”

终端层正在形成过去互联网中从未出现过的结构:

  • 用户不再只是“使用产品”,而是在持续产生 训练价值
  • 反馈从粗粒度(like/dislike)转向:

    • 推理路径偏好
    • 任务失败类型
    • 上下文结构与 token 使用模式
    • 明确的“奖励信号”

企业开始构建 自己的闭环 RLHF 系统,并通过模型微调快速迭代。

这意味着:

2025 是 AI 重新发明“用户数据层”的一年。上下文工程是重中之重。


六、整体趋势总结

趋势一:从 Model-centric → Token-centric

整个产业链从研发、推理、分发到应用,都围绕一个核心指标:

每个 token 的价值密度

模型大小不再关键,关键是:

  • 每 token 成本下降多少?
  • 每 token 产出多少价值?
  • 每 token 能否形成可追踪、可训练的反馈循环?

趋势二:从单点优化 → 全链路自动化

以前大家优化单点(训练、推理、API、应用),而现在:

  • 多模型调用
  • 长链路推理
  • 多 Agent 合作
  • 分布式上下文管理
  • 记忆与反馈的持续学习

正在形成一个真正的 AI 供应链


趋势三:从“产品竞争” → “架构竞争”

2025 年企业的竞争焦点已经转向:

  • 谁有更便宜的推理?
  • 谁有更智能的路由?
  • 谁有更稳定的 Agent 工作流?
  • 谁能最快闭环反馈训练?

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竞争逻辑:

输赢不由“模型有多强”,而由“系统能否稳定完成真实任务”决定。

标签:infra, ai, agent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