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大厂纷纷召开的AI发布会上,不是降价就是降价,看起来就像是跑步进入熟悉的“补贴”大战,直到出现了“免费”,很多朋友开玩笑说,该不会是往AI的结果里插入广告来盈利吧?从商业模式的惯性看:

不止会插入广告,还可以竞价

AI-API-advertisement.png

谁来付费

AI 大模型的研发投入巨大,后续运营需要投入的推理算力等费用更是惊人。所以要搞清楚,谁会直接付费?

  • C 端用户,走向类视频网站的会员制不是不可以,但会极大限制收入上限,按token收费的习惯养成还需时日
  • B 端客户,产业场景下,会有大量的企业客户付费,从百度发布会公布的信息看,B 端占比还不低,市场还在培育,通过 B 端收入来补贴 C 端,财务上还不平衡

商业模式的惯性

回到熟悉的广告模式,C 端用户免费使用,通过投放广告来获得收入就是顺理成章的,有几点好处:

  • 广告客户是现成的,整个生态体系完整,只是增加了一个投放类别,是结构性调整
  • 大厂依然掌握着流量入口,如浏览器、类似微信的超级APP,财报压力会小

新瓶装旧酒

以搜索广告为例,投放在AI类应用的广告,会有一些不同之处,本质上还是流量生意

  • 投放的颗粒度依然以关键词为核心,增加面向“微场景”的 AI agent 投放,即是广告客户选择某些 AI agent 投放指定广告
  • 广告的展现形式,可以是“赞助”的形式,如本次结果由“XXX公司赞助+广告词+链接+互动形式”
  • 广告主依然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抢占高流量的 AI agent 的广告位

创业机会

上个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和广告模式,还可以从头做一遍

  • AI agent 的“策展人”,AI 大模型的能力会趋同,谁能在交互及展现形式上有创新,就会获得大流量,是另一种形式的 SEO
  • 跨平台的广告投放工具,大公司的流量池依然是隔离的,跨平台的 AI agent 开发及跨平台的 AI agent 广告投放管理会重新诞生一批赚钱的公司
  • 流量入口可能会出现结构性机会,多模态模型的低花费,带来智能眼镜、手环、与手机协同的创新设备、与汽车协同的创新设备等输入设备的新机会

标签:产品, 商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