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扁平化 下的文章

摘要: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组织本身是一个运动的整体,在运动中发展前进,无论以何种结构、何种形态出现,组织都有其运动的表现。这种组织的运动表现,就是组织行为。研究信息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使组织平滑完成信息化,提高组织效率,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 组织行为 扁平化 组织文化

一、导言

科技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像现在这样迅速,无论是否承认,我们的时代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产力,形成人类迄今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已达到更高的效率,组织形态应这样要求发生改变,以信息技术重构的新型组织形态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组织行为。
信息化作为组织重构的主要手段,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工具,并使之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过程及其结果。智能化生产工具不是分散孤立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信息网络有机体系。这种网络性的生产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交往、思维各个方面,也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二、信息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影响组织行为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组织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势的信息能力,为管理者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传统的层级结构中,信息经过多个层级之间的传递,会产生失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变得更为简便快捷,上下级之间的层级距离变短,甚至信息可以跨层级传递,有效地减少了信息失真,同时使得管理人员可以与更多的下级交流,管理更多的下级,这样,组织中层级开始变少,每个层级中组织成员的人数开始变多,从整体上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通道的不再是垂直型,而是在组织内部形成交织复杂的通路,因此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又有了网络的特征。追求效率是组织的基本要求,信息化天生排斥了金字塔式多层级的组织结构,使作为组织网络节点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组织整体的运动也发生了变化。
从组织成员的个体层面上看,组织成员发生了新的分化,部分适应新技术要求的成员利用信息的强势取得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不同于传统,并没有基于职务,即使成员并没有在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也会在组织目标制定、组织运行、利益的划分等方面占得先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被约束,行为被引导,更好为组织目标服务,组织运动有序稳健,组织发展良好;信息系统对成员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任何组织结构的剧烈变动,都会损害到组织中的既得利益者,带来抵触。掌握信息技术的成员地位上升,就会有成员失去传统威势,这就是信息化组织中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时甚至导致信息化项目的失败,使组织运动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组织行为无目标也无准则,危及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从群体层面上看,由于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表现有:
1、组织结构从形式上看较传统层级结构松散,组织成员同化可能性变弱,群体成员个性张扬,构成群体的个体差异较大。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交叉性更强,由于信息技术赋予了人们更强的工作技能,使组织成员之间更多地以感情、兴趣、价值观、信息沟通等非工作性要素来组织工作性群体,使正式群体也体现了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组织中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区别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明显。
3、群体结构更加复杂,多个群体相互融合,构成组织。这种复杂化来源于成员个体差异的明显。
4、群体决策由于信息系统的辅助变得更科学,也更迅速。信息化的群体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等各方面都是较传统群体有优势的,而信息本身又是决策的基础。
5、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为虚拟团队等新兴群体模式的发展迅速。群体的形成在空间上的限制减弱消失,人们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找到有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群体,这种群体是开放性的,对成员的要求也仅限于群体的主题,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以一种非传统的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
信息化对群体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信息化过程中,组织运行流程发生着改变,组织转型期会伴随着各种问题,群体之间也会有各种摩擦,信息化本身带来的组织的迅速改变也会影响到组织内部的群体,使群体变动加快,不稳定性变强,可能会带来群体的动荡,即群体不断分拆、重组、再分拆、再重组,而这种动荡是信息化组织的基本特征,融化在了信息化组织的灵魂中,所以,消极的因素也就时时存在。

三、信息化重构组织文化,影响组织行为

组织文化理论诞生于20 世纪80年代初期, 它由四部分构成, 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 第二层是浅层的行为文化; 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 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是组织文化的精髓所在①。信息化生产力对组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影响是面明显的,从制度文化层面上看,信息化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同于传统组织,制度文化也带着信息化要求制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特征,从核心层面上看,信息化的组织精神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类似于当前流行的以网络日志(BLOG)、网络社区 (SNS)为代表的所谓WEB2.0文化,信息技术赋予组织成员前所未有的参与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加速了这种参与文化的形成。
在复杂多变的信息化组织中,竞争是激烈的,组织成员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文化,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就尤其重要,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被双方主观感知的内隐的一种价值期待,是组织文化的基石②。信息化改变这这种价值期待,成员从只为获取劳动报酬到参与意识增强,主动与组织互动,组织运行也进入了内部良性运动驱动组织实现目标的状态。

四、组织行为对信息化的反作用

信息要素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资源的特殊性,导致信息技术对管理效能作用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也带来了极大的效能不确定性 ③。信息化本身是依赖于组织行为的,并不能独立的运行,组织行为决定着组织信息化的成败,这就是组织行为对信息化的反作用。
人在信息化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因素。组织领导者是否具备了信息化意识和热情,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信息需求,能否采用正确的组织方式与协调方式,如何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等等组织行为方面的问题,是信息化在本组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组织成员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及成员本身的素质,还有成员对组织的态度都是组织运动中能影响本组织信息化的重要部分。组织中成员于群体的关系、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群体与组织的关系也都会对组织的信息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组织文化浅析,许宗生,《集团经济研究》2006•2 上半月刊,总第191 期
②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网络组织文化重构研究,聂清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③ 信息化中的组织行为,陈建斌,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来自支点网

参考资料:

[1] 企业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金利娟,安徽铜陵学院,《当代经济》,2005年第4期
[2] 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张潇云,安徽理工大学硕博基金项目
[3] 组织文化的演进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孙爱英、徐强、周玉泉,《运筹与管理》,2004年10月第5期
[4] 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的研究脉络与异同,王庆燕、石金涛,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本文是sluke的作业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了日益扩大化的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的结构开始向扁平化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扁平化的程度会变得更大。
[关键词]
行政权力 信息时代 扁平化
[正文]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社会的概念开始为各国所接受,信息化以神奇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行政权力也被这种新潮流改变着。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社会信息化比较充分的各发达国家中,行政权力结构的扁平化趋势已经呈现出来;刚刚步入信息社会门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也在积极克服业已存在的数字鸿沟,加快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这些努力也会将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行政权力结构带向扁平化。
一、行政权力结构的发展历史
大工业时代最典型的组织结构就是韦伯的官僚科层制,这种垂直整合、部门众多、功能复杂、分工明确的大型层级结构组织形式是与同时代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相匹配的,曾带来了高效率,被世界各国采用。
当各国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之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大量交流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流动快速准确;更要求不同的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通畅迅速。从事实上看,各层级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也意味着层级制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显然,信息是无法在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中有效的流动的,因此,传统的官僚科层制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难以适应新的信息时代的要求。
实际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加入到思考官僚科层制归宿的行列之中,新公共管理学派学者,美国的戴维在《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一书中就提到,“集思广益的协商”取代传统的“命令控制”是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对官僚科层制归宿的思考与现代的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结合起来,将改革的注意力引向网络型的社会组织。
二、扁平化行政权力结构的表现及特征
理想的网络型组织是有机性、扁平化的动态组织,组织结构易于改变、可塑性很高,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组织环境,其存在的基础是民主化的权力,信息技术为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提供了低成本的平台,客观上使社会组织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行政权力的扁平化是民众的政治诉求之一。
具体到行政体系之中,结构扁平化的主要变现是:行政权力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及其客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日趋明显;权力运行的扁平化趋势与日俱增,上下级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力距离日渐缩短,某一级权力的覆盖范围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尽可能地缩短决策链以减少决策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延迟,避免决策在运行过程的变形和损耗;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以提高施政效率,最大程度的面对权力客体以体现便民原则和人本价值。
行政权力结构的扁平化有利于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在传统的官僚科层制中,处于下层的广大民众的诉求是很难通过层层叠加的层级传达到决策者那里的,民众的监督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扁平化才能减少层级,才能使民众参与、监督决策。信息社会带来的电子政府、电子政府和网络传递成为权力运行透明化的基础,各国都加大了电子政府系统的建设,典型的有美国的“第一政府”、日本的“e-Japan”等等,这些电子化的权力载体成为权力结构扁平化的变现。
2005年联合国关于重振公共行政的地未来战略规划也认为,公共行政在实际支出开始面临并在今后十年仍将面对的首要挑战,就是改进经济与社会决策的机构和过程,权力下放,合作管理战略,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对厉害关系者咨询组织更广泛的民主治理。
行政权力结构的扁平化也意味着权力分配发生了变化,如上所说,行政权力的中心逐渐下移,代理使用公权力的政府将更多的受到监督,传统强势政府的许多权力交给了社会,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变少,权力不再过渡集中于政府,信息社会的自治能力大大加强了。
三、对行政权力扁平化的思考
行政权力扁平化是一种动态的权力结构状态,是有机的结构,不是简单减少管理层级就可以达到了,也不是意味着官僚科层制的终结。
任何权力结构都是与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行政权力扁平化不是仙丹灵药,可以消除我们在社会进步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信息社会的发展就是社会信息流不断流动的过程,每天都在不停变化,行政权力扁平化需要有一系列条件的支持,如有效的授权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适宜的组织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高度的社会资本、完善的技术平台、广泛的社会理解等等。
行政权力扁平化是对信息时代下行政权力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是为了保证行政权力高效、廉洁、和谐的运转,实现良好管理、和谐社会的手段之一,同时,也只是行政权力运用领域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
我国现实行政权力扁平化中,发挥人大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作为权力机关,人大是代表着全体人民,处于权力结构的顶层,行政权力作为公权力的一部分,来源于人民,其结构的扁平化要在权力机关的掌握之下。
坚持党的领导是必要的。无论是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党的正确领导都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党的组织建立在社会组织的各级中,能够方便的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基层的情况,能有力的组织、领导行政权力结构扁平化这样的变革向着有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目标的方向前进,才能为更进一步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从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加速信息社会建设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抓住我国当前的行政机构改革的机遇,依托行政体系的发展,建立起代表全民利益的有效政府,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资料]
1、《西方政治思想史》 唐士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信息时代行政权力发展的六大趋势》 秦若水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12期
3、《权力论》丹尼斯·朗 陆震纶 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行政权的定位与政府机构改革》张建康 《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5、《行政法的人文精神》 叶必丰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