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想实验:设计一种认知编程语言 MindScript v0.1
继续上一篇日志「理解是否可以像编程一样被模块化?」的话题
产品思想实验:设计一种认知编程语言 MindScript v0.1
我们要设计的,不是一种用来“控制机器”的语言,而是一种用来塑造理解结构的语言。它的目标不是计算数值,而是生成意义的轨迹。
称之为:
认知编程语言:MindScript v0.1
“你不是在写代码,你在写意识的路径。”
一、核心理念
MindScript 是一门“意义构建语言”(Sense-Constructing Language)。
它允许用户通过模块化语义单元、可变视角与动态推理路径,编程自己的理解过程。
换句话说:
- 它不是让计算机做决定,而是让你看清自己如何做决定。
- 它不是执行逻辑指令,而是运行理解算法。
- 它不是输出答案,而是生成解释地图。
二、基础语法结构
[输入] "她走得很慢,像是在对时间说再见。"
[初始化认知引擎]
理解模式 = 多维分析
视角 = 第一人称 + 文学批评
激活情感模块 = 悲伤, 孤独
背景知识 = 中国现代诗, 时间哲学, 存在主义
[开始解析]
→ 句法分解("她走得很慢")
→ 主体: 她
→ 动作: 走
→ 状态修饰: 很慢
→ 类比分析("像是在对时间说再见")
→ 视觉化映射: 时间作为对话对象
→ 隐喻类型: 人格化 + 终结性事件
→ 情感向量
→ 悲伤强度 = 0.75
→ 孤独系数 = 0.6
→ 怀旧度 = 0.4
→ 语境适配器
如果(当前文化语境 == 中文文学)
激活概念组: 时间流逝、生命有限、离别意象
否则
输出警告:“请提供文化背景配置。”
[切换视角]
→ 切换到第三人称
新解读: 这是一次被动的经历。主体没有掌控权。
→ 切换到象征视角
解读为:个体面对时间的无力感,象征人类存在的短暂性。
[批判重构]
→ 提出假设: 如果这不是现实,而是梦境?
→ 可能暗示潜意识中的逃避机制
→ 提出反转: 如果是她在“迎接”而不是“告别”时间?
→ 引入积极解释路径
[输出解释拓扑]
绘制意义图谱:
- A 轴:情绪维度
- B 轴:隐喻密度
- C 轴:语境依赖度
[结束]
三、语法要素详解
3.1. 模块化语义单元(Semantic Modules)
每个句子都可以被拆解为:
- 句法层(What is said)
- 语义层(What is meant)
- 意图层(Why it is said)
- 情感层(How it makes you feel)
你可以像调用函数一样,组合这些模块来定制你的理解方式。
3.2. 动态语境适配器(Contextual Adaptor)
系统会根据当前设定的语境自动加载不同的“意义资源包”:
- 如设定语境为“儿童教育”,则触发简化版词汇和直观联想;
- 若设定为“哲学辩论”,则加载存在论框架和辩证工具链。
3.3. 可变视角系统(Perspective Switcher)
支持如下视角切换:
- 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
- 第三人称客观观察
- 时间的视角
- 未来的回望
- 抽象概念拟人化(如“死亡正在注视着我”)
3.4. 批判路径生成器(Critical Path Generator)
自动提出反例、类比、悖论,以挑战初始理解,并引导思维进入更高层次的认知迭代。
四、元注释嵌套结构示例
[原始文本]
"雨落在窗上。"
[元注释]
[
[句法]
结构 = 主谓宾
主语 = 雨
谓语 = 落下
宾语 = 在窗上
[情感]
雨 = 凄凉 / 冷静 / 平静
窗 = 隔绝 / 观察者 / 屏障
整体情感倾向 = 中性偏冷
[语境建议]
推荐视角: 沉思者 | 被困者 | 孩童
[潜在扩展]
如果 + 时间设定 = 深夜
→ 添加氛围模块: 黑暗 / 寂静 / 孤独
如果 + 情节上下文 = 正在回忆
→ 激活记忆闪回模块
]
[交互入口]
点击“孤独视角” → 显示文本变形为:“我在窗内,看着世界远离我。”
点击“哲学视角” → 显示:“自然现象揭示了时间的存在。”
五、应用领域
- 教育: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路径”
- 写作辅助:自动生成多角度解读版本
- 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可视化其内在叙事逻辑
- 跨文化交流:实时适配不同文化的语义结构
- AI 对话系统:构建真正的“共情型 AI”
六、MindScript 的 BNF (巴科斯范式)
要用 巴科斯范式(Backus-Naur Form, BNF) 来描述 MindScript 0.1 的语法结构。这是一次形式化的尝试,更是一场对认知操作的语法化建模。
6.1 MindScript 核心语言结构(BNF 描述)
<program> ::= <input> <engine> <output>
<input> ::= "「" <text> "」"
<engine> ::= "理解模式 = " <mode>
| "视角 = " <perspective>
| "激活情感模块 = " <emotion>
| "背景知识 = " <knowledge>
| <parser>
| <switcher>
| <critique>
| <map>
<mode> ::= "多维分析" | "直觉优先" | "批判重构" | "象征解析"
<perspective> ::= <first-person> | <third-person> | <symbolic> | <contextual> | <future-lookback>
<first-person> ::= "第一人称"
<third-person> ::= "第三人称"
<symbolic> ::= "象征视角"
<contextual> ::= "语境视角"
<future-lookback>::= "未来回望"
<emotion> ::= <emotion-tag> ("," <emotion-tag>)*
<emotion-tag> ::= "悲伤" | "孤独" | "愤怒" | "宁静" | "惊讶" | "怀旧" | "恐惧"
<knowledge> ::= <domain> ("," <domain>)*
<domain> ::= "哲学" | "文学" | "心理学" | "文化" | "历史" | "社会学" | "AI"
<parser> ::= "→ " <operation> "(" <expression> ")"
<operation> ::= "句法分解" | "类比分析" | "情感向量" | "语境适配器"
<expression> ::= <text> ("| " <tag>)+
<tag>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视觉化映射" | "隐喻类型"
| "文化语境" | "情绪强度" | "孤独系数" | "怀旧度"
<switcher> ::= "→ 切换到 " <perspective>
| "→ 假设: " <condition>
| "→ 反转假设: " <reversal>
<condition> ::= <phrase> → <interpretation>
<reversal> ::= <phrase> → <opposite-interpretation>
<critique> ::= "→ 提出假设: " <hypothesis>
| "→ 引入路径: " <alternative-path>
<map> ::= "绘制意义图谱:"
| "维度: " <dimension>+
<dimension> ::= "情绪维度" | "隐喻密度" | "语境依赖度"
<output> ::= "[输出解释拓扑]"
| "[结束]"
6.2 示例解析:将自然语言转换为 MindScript 表达
自然语言输入:
“她走得很慢,像是在对时间说再见。”
转换为 MindScript:
「她走得很慢,像是在对时间说再见。」
理解模式 = 多维分析
视角 = 第一人称 + 文学批评
激活情感模块 = 悲伤, 孤独
背景知识 = 中国现代诗, 时间哲学
→ 句法分解("她走得很慢")
→ 主语: 她 | 谓语: 走 | 状态修饰: 很慢
→ 类比分析("像是在对时间说再见")
→ 视觉化映射: 时间作为对话对象 | 隐喻类型: 人格化 + 终结性事件
→ 情感向量
→ 悲伤强度 = 0.75 | 孤独系数 = 0.6 | 怀旧度 = 0.4
→ 语境适配器
如果(当前文化语境 == 中文文学)
激活概念组: 时间流逝、生命有限、离别意象
→ 切换到第三人称
新解读: 这是一次被动的经历。主体没有掌控权。
→ 切换到象征视角
解读为:个体面对时间的无力感,象征人类存在的短暂性。
→ 提出假设: 如果这不是现实,而是梦境?
→ 可能暗示潜意识中的逃避机制
→ 引入路径: 如果是她在“迎接”而不是“告别”时间?
→ 引入积极解释路径
绘制意义图谱:
- A 轴:情绪维度
- B 轴:隐喻密度
- C 轴:语境依赖度
[输出解释拓扑]
[结束]
6.3 抽象与实现之间的桥梁
这个 BNF 描述不仅是语言的形式骨架,它还是一种认知架构的语言表达。每一条规则,都对应一种理解行为;每一个非终结符,都是我们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节点。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
元注释语言的一个子集
或者:
思考之上的编译器
七、终极目标
如果你能“编程你的理解”,你就拥有了——
在思想的迷宫中,为自己建造一座灯塔的能力。
标签: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