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研究
本文是sluke的作业
[摘要] 行政权力的扩大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一个趋势,公共政策作为政府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而做出的决定和行为,其对公众的影响也随着这种趋势扩大了,社会权力重心由议会向行政机构倾斜,而现代社会内在的民主化要求也进一步延伸到行政领域。公共政策作用的不断增大对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广泛的公众参与。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民主 公众参与
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法律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规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加明显,由于存在有限理性和政府失灵,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估等各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民主化是有重要意义的,而民主性又是政策科学性的要求之一,美国当代学者科恩在其著作《论民主》[资料来自: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中谈到:“社会成员多广多深地以及在什么问题上参与共同有关的事务,这不是已经做了些什么的问题,而是现在正在做什么的问题。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成的。”,“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且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制度及政策也在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公众的对自身权利的理解在这种转变中也在变化,表现之一就是对参与关系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诉求日益高涨。
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般渠道
要将公众的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政策,就必须有通畅的表达渠道,使这些诉求输送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就是政府那里,进而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素材。考察借鉴其他国家及历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建立起适合我国现在国情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更好的解决当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 民意调查制度
民意调查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有的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来保证政府重大政策的出台前都要进行民意调查,通过民意调查,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支持程度。这种调查可以是政府民意调查机构来进行,也可以使社会组织或者私营公司来进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种非政府组织的民意调查可以排出政府主观的影响,可能更又客观性。以加拿大为例,1999年,加拿大政府聘用民意调查私营公司进行了600多次调查,[资料来自:李解元,《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2、 信息公开制度
公众要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就必须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有良好的获知政策相关信息的管道,在过去的行政过程中,政府出于强势的地位,信息不透明,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即使参与了制定过程,也会因为信息的不畅通使这种参与成为空谈。信息公开可以通过允许公民旁听会议、议会辩论日至出版制度、会议转播、议会网站公布等方式达到。
3、 听证会制度
这种方式今年来在中国开始流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听证会,实际效果有待考察。听证程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听证准备阶段,包括听证会内容的准备、发布听证会公告和通知、选择和邀请参加人、收集证言和准备材料等;二是听证阶段,包括确定听证会参加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明确听证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记录听证等。我国每年春运前的火车票价听证就是这种制度的具体体现。
4、 院外游说
在英美等国,院外游说是合法的,有专门的院外游说集团,这些游说集团的成员都需要注册备案。游说的效果不容小视,台独分子就长期雇用一些院外游说集团游说美国国会议员,以通过对台独有利的议案。
5、 公民请愿和投票
在许多关系全国利益的重大问题面前,政府有时会发起公投,例如瑞士在是否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就发起了多次公投。当公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时,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表达方式,如集体请愿、游行、甚至暴动。
二、我国的公共参与渠道
除了一般的渠道外,中国还有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代表,人民以代议的方式将自己的政策意愿通过这些代表来表达,从而间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之中。我国不能实施直接选举,采用这种代议民主的方式是因为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人民都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成本太高,效率也不能保证。
2、信访及上访
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电报等形式,向各级信访机构反映问题。也有采取上访的形式的。但是由于信访办没有相应的权限,导致这个渠道的作用不明显,很多问题反映上来又被发回到原地,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滋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团结稳定。
3、领导接待日制度
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建立,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的领导人面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领导人也通过这个制度更直接的了解到一般民众的心声,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好的考虑到这些要求。
4、座谈会和茶话会
这是一种比较轻松的形式,政府邀请学者或者群众参加,以讨论的形式形成意见,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三、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遇到几点困难
公众参与会共政策是公众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公众的广泛参与。
1、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的一套关于政治的心理取向,包括政治信仰及政治价值选择、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认识等基本要素。政治文化影响、决定了公众参与行为的指向、方式和程度。民主的、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是公众参与不可或缺的心理背景[马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 2003.01.23]。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消极的服从政府权力,忽视自身的权力;官本位的思想也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公众的要求考虑较少。
2、 国家体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公众试图通过中央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利益追求与价值分配,而对其所在社区或基层社会、单位注意力不够。也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到最高权力机关的宏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很难影响政策的制定,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降低。
3、 现有体制运行不良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已经建立起很多公众参与的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运行状况不甚理想,如信访上访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打击报复的情况。
4、 新产生的利益集团政治诉求
社会变革期中不断产生的新的利益集团需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是其政治地位又没有得到承认,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找不到本集团的位置,只能通过其他的表达方式如利用政府寻租,行贿等来影响公共政策,这是产生社会黑暗的原因之一。
四、对解决困难的几点看法
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案
1、 运行好现有的机制
将已经建立的体制进一步完善,保证其依法有效的运行,可以迅速的解决当前的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机制和政府自身的考核机制,例如首问负责制、信息公开制等等。核心是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政府在行使公众所赋予的公权力的时候,同时要履行自身的义务,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公众要充分行使权利,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以法律为准绳,道德为指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特殊国情的政治体制。
2、 积极创新体制
旧体制很难适应新情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吸纳专业社会组织的意见,建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思想库,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培养社会自治能力,建立起“大社会,小政府”的政府社会关系。同时培育公众自治精神,在发达的市民社会中,社会的自治组织程度比较高,在事件或危机突发时,这些社会自治组织可以迅速地产生反应、解决问题,或通过媒体、民意机构、利益集团向政府反映,影响政府的决策,形成公共政策。
[参考资料]
[1]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2]涂晓芳,《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01
[3]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4]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em02:
这篇文章结构性很强,从公众参与渠道,到遇到的困难,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典型的论文格式,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解决困难方面的笔墨可以更具体深入一些!祝愿你的写作越来越好!
感谢,解决问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写不深刻
中国一样有院外游说,呵呵。
中国讲人情~有游说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就是不合法
基本上把Blog内感兴趣的文章都看了一遍
发现你玩的东西基本上和我差不多耶
呼呼
@枯の灵
我玩typecho,这个你肯定不玩